

一、獨立新風系統選型:3 大核心依據
1. 按實驗室類型匹配風量
SPF 級動物實驗室:新風量需滿足 “動物代謝 + 潔凈需求",每只小鼠新風量≥10 m3/h,大型動物(如兔)按體重計算(每 kg 體重≥3 m3/h),同時保證飼養間換氣次數≥15 次 / 小時。
感染性動物實驗室:為防病原擴散,新風量需高于普通 SPF 級,換氣次數≥20 次 / 小時,且新風需經初效(G4)→中效(F8)→高效(H13)三級過濾,避免外界污染帶入。
2. 按污染風險選處理設備
普通飼養間:新風系統配組合式空調機組,帶溫濕度控制(溫度 20-26℃、RH40%-70%),滿足動物生活環境需求。
高風險實驗間(如病原接種):新風系統需額外加裝 “抗菌過濾器",回風端設 UV 消毒模塊,避免回風攜帶病原;若產生有害氣體(如氨氣),需配活性炭吸附裝置處理后再排放。
3. 按節能與穩定性選控制方式
采用 “變頻風機 + PLC 控制系統",可根據飼養間動物數量、實時溫濕度自動調節新風量,避免能源浪費。
新風入口需遠離動物廢棄物暫存區、排氣口,設防雨防塵罩,防止異味與粉塵倒灌。
二、氣流控制設計:4 大關鍵要點
1. 氣流方向:單向順流防交叉
整體遵循 “清潔區→飼養區→污染區" 單向氣流,新風從飼養間上部送入,回風從下部(靠近動物籠具處)排出,避免氣流短路。
不同功能區氣流不串流:SPF 級飼養間相對走廊正壓(+10Pa),感染性實驗間相對走廊負壓(-5Pa),廢棄物處理間負壓(-10Pa),通過梯度壓差阻斷污染擴散。
2. 氣流組織:均勻覆蓋
小鼠飼養間:采用 “上送側回" 氣流模式,送風口均勻分布在吊頂(避開籠具正上方),回風口設在兩側墻腳,確保籠具周圍氣流速度≤0.2 m/s,避免氣流過強影響動物應激。
大型動物飼養間:因空間較大,需在飼養區上方設 “散流器送風口",地面設 “地埋式回風口",搭配局部排風(如動物活動區上方排風罩),快速排出氨氣等異味。
3. 防泄漏與應急控制
新風管道選用鍍鋅鋼板(內壁光滑),接縫滿打密封膠,穿墻處用密封套管固定,定期用發煙法檢測泄漏率(≤0.1%)。
感染性實驗室需設 “應急排風系統",主系統故障時自動啟動,維持負壓狀態,防止病原外溢。
4. 與局部設備協同
飼養籠具若為 “獨立通風籠(IVC)",新風系統需為 IVC 預留獨立送風口,確保 IVC 進風風壓穩定;
實驗操作區(如解剖臺)排風柜(面風速 0.5-0.8 m/s),排風與新風系統聯動,開啟排風時自動補新風,避免室內負壓過大。
動物實驗室通風:獨立新風系統選型與氣流控制設計





